【摘要】日本軍國主義興起于20世紀30年代,武士道尚武精神、近代天皇專制體制的建立、殖民主義時代的對外侵略擴張、法西斯主義的影響及軍部的崛起、20年代末世界經濟危機是導致日本軍國主義興起的主要原因。戰(zhàn)后作為體制和政策的軍國主義在日本遭到整肅而覆滅,但作為思想意識形態(tài)的軍國主義仍然還有殘余。對此應該警惕和反對,但也不應該簡單地將目前的日本體制及其政策解讀為要恢復軍國主義,有可能會導致“自我驗證”,促使軍國主義的思想殘余向著體制和政策轉變。
【關鍵詞】軍國主義 中日關系 殖民主義 抗日戰(zhàn)爭 法西斯主義
【中圖分類號】K313.4 【文獻標識碼】A
梁云祥,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國際政治系教授、博導。研究方向為日本政治外交、中日關系、國際法、東北亞國際關系。主要著作有《國際關系與國際法》《日本外交與中日關系》《后冷戰(zhàn)時代的日本政治、經濟與外交》《中日關系40年的基本經驗教訓及其走出目前僵局的途徑》(論文)等。
2015年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zhàn)爭和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在紀念與回顧那場已經遠去的戰(zhàn)爭時,一個不能回避的問題就是要探討引發(fā)戰(zhàn)爭的原因。一個必須承認的事實是:日本的軍國主義是導致戰(zhàn)爭的主要原因,而且時至今日,軍國主義的思想殘余還沒有完全散盡。在中日兩國的政治話語中,也常常出現(xiàn)有關軍國主義的爭論。因此,對軍國主義做出比較準確的定義以及進一步深入研究就非常有必要。
軍國主義的概念及產生根源
軍國主義主要是一種體制及其政策,當然廣義上也包括思想,源于專制、尚武及偶然爆發(fā)的社會危機。對于軍國主義以及軍國主義產生的根源,筆者先選擇一些中外辭書對軍國主義的認識或定義,如日本《角川日本史辭典》將軍國主義定義為“將戰(zhàn)爭及為了戰(zhàn)爭而加強軍事力量放在國民生活最優(yōu)先地位,并使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等從屬于它的意識形態(tài)和體制。”①日本《巖波小辭典》將軍國主義定義為“為了戰(zhàn)爭和準備戰(zhàn)爭的政策、制度,在國民生活中占最高地位,從而支配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的思想和行動方式。”②中國的《簡明社會科學辭典》將軍國主義定義為“為了侵略擴張,把國家置于軍事控制之下,窮兵黷武,使國家生活的各方面都為軍事侵略目的服務的思想、政策和制度。”③百度百科對此的定義為“指崇尚武力和軍事擴張,將窮兵黷武和侵略擴張作為立國之本,將國家完全置于軍事控制之下,使政治、經濟、文教等各個方面均服務于擴軍備戰(zhàn)及對外戰(zhàn)爭的思想和政治制度。”④
以上定義雖然具體的表述不同,但核心的部分都認為軍國主義是一種以軍事追求和侵略擴張為國家政治生活核心的思想、體制及其政策。當然,這三者之間有著正相關的邏輯關系,即只有存在軍國主義的思想意識形態(tài),才有產生軍國主義體制及其政策的社會基礎,才能夠使得軍國主義的體制和政策能夠建立和推行。從嚴格意義上講,如果只是存在軍國主義的思想意識形態(tài),或者說社會主流的意識形態(tài)并不是軍國主義的,那就不應該說某一個國家是軍國主義國家。軍國主義主要是指國家體制及其政策,即由職業(yè)軍人掌握了政治權力并且武力成為推行國家政策的主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