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化解社會主要矛盾的主線
既然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內涵,清晰地聚焦于發(fā)展的“不平衡”這一關鍵性問題,那么總體上把握的現代化戰(zhàn)略方針的主線,就必須順理成章地緊扣以優(yōu)化結構來化解矛盾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我國經過改革開放后近四十年的超常規(guī)發(fā)展,在取得一系列成就的同時,也面臨矛盾累積隱患疊加的復雜局面,集中體現為種種結構失衡問題。為進一步大踏步跟上時代,突破“行百里者半九十”的現代化瓶頸期即關鍵的沖關期,必須在“目標定向”與“問題導向”下,著力以供給側性改革和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的提高,來化解“社會矛盾和問題交織疊加”的潛在威脅,在制度結構、產業(yè)結構、區(qū)域結構、收入分配結構、人文與生態(tài)結構等方面,有效地克服“不平衡”的問題。
以往的宏觀“需求管理”,更多地側重的是總量問題,而現在必須強調的“供給管理”,更多地側重的是結構優(yōu)化問題。依“主線”而推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為以改革為核心、以現代化為主軸攻堅克難的制度供給創(chuàng)新,以及以制度創(chuàng)新打開科技創(chuàng)新、管理創(chuàng)新的巨大潛力空間,形成動力體系和供給體系轉型升級的系統(tǒng)工程式創(chuàng)新,它將以“全要素生產率”支撐我國的現代化進程在追趕—趕超路徑上,繼續(xù)實現超常規(guī)發(fā)展。這樣才能于化解社會主要矛盾的動態(tài)過程中,實現在2020年全面小康,之后更進一步對接2035年前后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2050年達到民族偉大復興的戰(zhàn)略目標??傊?,深化供給側改革,就是我們著力化解社會主要矛盾而為現代化“中國夢”奮斗的主線。
變化中的不變:對我國基本國情和國際地位保持清醒頭腦
十九大報告強調:“必須認識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fā)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一強調意味深長。在新時代面對以“不平衡”為關鍵特征的社會主要矛盾,我們在創(chuàng)新與奮斗過程中,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牢牢把握關于基本國情和我國國際地位的正確認識,也就是要牢牢立足“幾代、十幾代、甚至可能幾十代人”才能走完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并“牢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這個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線,緊緊結合于生命線、幸福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堅持不懈的長期奮斗中,保持我們“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
共產黨人的遠大理想,是實現共產主義,關于這一未來“自由人的聯合體”的美好社會何時實現,目前還無法以算命先生式的預測在時間表上來量化,但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原理揭示的“兩個必然”和“兩個決不會”,卻在對這個理想彼岸逐步到達的“前進定力”問題上,給予了我們最基本的指導。在揭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歷史大潮流與長遠趨勢的同時,馬克思1859年1月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清楚地指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tài),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fā)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人類社會文明發(fā)展的進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既表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業(yè)已形成的蓬勃生命力,也表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上難以避免的種種不成熟。如把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位的十九大報告重申和強調的“兩個沒有變”結合起來認識,“兩個決不會”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就是在時時提醒我們:中國現代化的新長征與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理性對接,只能在遵循社會發(fā)展基本規(guī)律而長期不懈的奮斗中形成,我們當下所處的新時代,又是基本國情和國際定位尚未發(fā)生根本變化的時代,我們要緊緊扭住黨的基本路線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一百年不動搖”。這是我們在學習領會十九大指導精神推進現代化事業(yè)時所必須穩(wěn)穩(wěn)站定的馬克思主義原則立場和共產黨人的黨性立場。
責編∕楊昀赟
【作者簡介:賈康,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博導。研究方向為經濟理論、體制改革、財政稅收與國民經濟政策。主要著作有《新供給:經濟學理論的中國創(chuàng)新》《新供給經濟學》《供給側改革:新供給簡明讀本》《供給側改革十講》《中國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