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應用修正后的中國地方經濟社會公平度評價體系,結合相關的公開統(tǒng)計數據,對廣東20地市底線公平度、機會公平度、分配公平度分別進行了測算。在此基礎上,計算了20地市的經濟社會公平度。根據各地市經濟社會公平度總體得分和分項得分,提出了今后進一步提升各地市經濟社會公平度的對策措施。
指標體系:中國地方經濟社會公平度評價體系。
測評范圍:廣東20地市。
數據來源:《廣東統(tǒng)計年鑒2016》、廣東各地市2016年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廣東各地市2016年度財政預算執(zhí)行報告、《中國區(qū)域經濟統(tǒng)計年鑒》、《中國民政統(tǒng)計年鑒》。
主要發(fā)現:
·湛江:經濟社會公平度在20地市中位列第1,人均GDP排名第15,屬于經濟社會公平度排名靠前,人均GDP排名靠后的典型地市。比較分析結果顯示,該市具有較高的底線公平度和分配公平度(分別位列第5、第4位),但機會公平度排名相對靠后(位列第16位)。為此,對于湛江市,進一步提高中等教育完成率,是其今后進一步提升經濟社會公平度的重點。
·佛山:經濟社會公平度在20地市中位列第19,人均GDP排名第3,屬于經濟社會公平度排名靠后,但人均GDP排名靠前的典型地市。比較分析結果顯示,該市經濟社會公平度水平較低主要由于分配公平度排名靠后(位列第20)。對于佛山市,提高勞動報酬在各要素所獲報酬中的比重,努力提高社會民生方面的公共財政支出水平,是其今后進一步提升經濟社會公平度的重點。
測評結果:
“公平”是以“善治”為核心的現代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治理所要實現的重要目標之一,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決定因素。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20次提到“公平”一詞,充分說明公平在現代治理理論與實踐中的重要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新年賀詞中明確指出,“推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讓國家變得更加富強、讓社會變得更加公平正義、讓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2015年4月28日,在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暨表彰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在前進的道路上,我們要始終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讓改革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而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中,也對“機會公平”“更加公平更可持續(xù)的社會保障制度”等有所論述。此前發(fā)布的“十三五”規(guī)劃綱要中,則進一步地提出“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實際出發(fā),把握發(fā)展新特征,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加快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xù)的發(fā)展”。
當前,測度中國縣市經濟社會公平度現狀,總結縣域地區(qū)在公平發(fā)展方面的成功經驗,發(fā)現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對于了解和改善中國縣域地區(qū)經濟社會公平程度,以及推進整個國家經濟社會更加公平的發(fā)展,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這也是我們在過去一段時期一直堅持對縣市經濟社會公平度展開測評的主要初衷。同時,處于?。ㄖ陛犑小⒆灾螀^(qū))和縣市之間的地市一級,在區(qū)域經濟調控、要素資源配置、產業(yè)結構調整、城鄉(xiāng)發(fā)展統(tǒng)籌等方面有著異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對其經濟社會公平程度的研究和評價同樣不可忽視、不可或缺。
廣東位于南嶺以南,南海之濱,與香港、澳門、廣西、湖南、江西及福建接壤,與海南隔海相望,區(qū)位優(yōu)勢明顯,同時具有十分重要的戰(zhàn)略位置。“十二五”時期是廣東發(fā)展迎來重大歷史機遇并取得重要發(fā)展成就的五年。作為改革開放前沿陣地和引進西方經濟、文化、科技的窗口,廣東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抓住各項發(fā)展機遇,積極應對經濟持續(xù)下行壓力,開創(chuàng)了各項事業(yè)發(fā)展的新局面。
中共中央歷來重視廣東的經濟與社會發(fā)展,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4月赴廣東考察時作出重要指示,希望廣東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新發(fā)展理念、堅持改革開放,為全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提供支撐,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上走在前列。中央也對廣東省加快發(fā)展的重大決策部署予以高度支持和重視,通過了廣東省政府印發(fā)的《廣東省系統(tǒng)推進全面創(chuàng)新改革試驗方案》,支持廣東進一步拓展與東盟成員國等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同時也加強了其與歐美等發(fā)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的直接合作。新形勢下,廣東應抓住機遇,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注重突出促進社會公平公正、增進人民福祉,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加快實現,讓人民更多更公平地享受改革發(fā)展成果。
人民論壇測評中心在所構建的以縣市為測度單位的經濟社會公平度測評理論模型基礎上,通過對具體指標進行進一步修正和完善,建立了中國地方經濟社會公平度評價體系。現根據2016年廣東統(tǒng)計年鑒等提供的公開統(tǒng)計數據,對廣東20地市的經濟社會公平度進行了測評、排名、比較和進一步分析。我們寄希望于通過這種系統(tǒng)性的研究,對各地市“十二五”時期推進經濟社會公平發(fā)展的主要做法、有效經驗給予一定的展現。當然,因為這里是以2015年的相關數據為基礎來實施測評,以至于測評結果與當前各地市的基本情況難免存在偏差。因此,我們更多期待的是通過這種方式的測評和比較分析,為各地市在“十三五”時期促進經濟社會公平度進一步提升,提供數據、對策、思路參考和借鑒。需要指出的是,此次并未將深圳市納入測評范圍,其原因主要是深圳市經濟社會發(fā)展相較于廣東省其他地市具有自身一定的特殊性,且深圳市已取消城鎮(zhèn)農村戶籍差別,而適用于廣東省其他各地市的測評指標并不能很好地對深圳市目前經濟社會公平度狀況做出較為準確的評價,對于深圳市的測評需要基于更有針對性的測評體系來完成。
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依據與數據的選取
在構建經濟社會公平度測評理論模型的過程中,我們主要遵循了全面性、敏感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和動態(tài)性五個基本原則,以選用最適宜的指標來客觀評價公平程度為導向,以我國地市一級目前所處的實際發(fā)展階段和經濟社會狀況為根本前提,并結合了既有國內外有關理論在中國的適用性的相關研究發(fā)現,最終選擇了阿瑪蒂亞•森的正義觀和馬克思的公平分配理論作為依據,搭建了功能公平、可行能力公平以及結果公平三個維度,確定了底線公平、機會公平和分配公平三個一級指標。而在指標數據選取方面,則是充分建立在數據的可獲取性之基礎上,具體指標選取的理論依據以及所選擇的指標數據說明如下。
底線公平
早期與公平有關的評價指標體系中,多以最低生活水平以下人口的低保參保率來衡量底線公平。對于這一點,我們有不同的看法,其具體原因如下:第一,福利經濟學的基本理論與有關的實證研究均表明,過分追求最低生活水平以下人口的應保盡保率,會削弱這部分人口中很多人的勞動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滋生等、靠、要等消極思想;第二,類似“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道理,長期來看,與其給予最低生活水平以下人口基本的生活保障,倒不如加快完善相關的就業(yè)政策、創(chuàng)造更多的就業(yè)機會,讓這些人能夠通過自身的勞動和努力來擺脫貧困。由此,我們沒有選擇最低生活水平以下人口應保盡保率,轉而將貧困率確定為衡量底線公平的一項核心指標。在此基礎上,結合數據的可得性,最終選取以一個市的城鄉(xiāng)最低生活保障參保人數占該市年末(常?。┛側藬档谋戎貋斫坪饬窟@一指標。
此外,自1978年我國開始實施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鄉(xiāng)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就長期存在。在這種二元的結構和格局下,我國城鄉(xiāng)之間公共基礎設施、人均收入水平、市場化進程等方面始終存在較大差距,并進一步導致城鄉(xiāng)居民的生活水平長期存在差距。另一方面,國內外相關的理論和實證研究均表明,生活水平是衡量人們衣食住用等基本生活底線實際情況的一項重要指標。同時,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人們的日常生活水平,愈加能夠通過生活消費方面的支出水平給予直觀反映。由此,以保證指標間的可加性和可比性為準則,結合目前中國絕大多數農村地區(qū)人均消費支出普遍低于城市地區(qū)人均消費支出這一現實情況,我們選取以一個地市鄉(xiāng)村、城鎮(zhèn)的人均生活消費支出比,來衡量該市城鄉(xiāng)居民在生活水平方面的公平程度。
機會公平
進入本世紀以來,我國大多數人的溫飽問題基本得到解決,這推動了人們需求層次的相應提升,使人們更加關注個人的發(fā)展機會問題。而綜合西方的人力資本理論以及我國地市一級經濟社會的實際發(fā)展情況,我們推定,在地市層面,九年義務教育、中高等教育在培養(yǎng)和提升人力資本方面有著基礎性的地位,特別是中高等教育,近幾年來在這方面的作用持續(xù)提高。通過查閱相關文獻,我們發(fā)現,關于這方面的推定,也被大量與人力資本有關的國內外研究所證實。
為此,我們選取以一個地市的中學教育完成率來衡量該地市人口在發(fā)展機會方面的公平程度。結合數據可得性,中學教育完成率以普通中學當年畢業(yè)總人數與三年前普通中學招生人數之比來代表。
分配公平
要全面而系統(tǒng)地衡量經濟社會公平程度,除了需要考慮底線公平和機會公平外,還需考慮收入分配上的公平。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堅持“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以及“效率和公平并重”兩個具有階段性特征的分配原則,我國的經濟社會取得了飛速發(fā)展,但同時,很多相關研究以及相關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這一過程中,我國城鄉(xiāng)、地區(qū)、行業(yè)、職位間的收入差距也被拉大。從整個國家層面來看,用以衡量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數,進入本世紀就開始超過“0.4”這一國際警戒線,盡管其近幾年來出現一定的緩和趨勢,但仍處于較高水平。因此進入本世紀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和實現公平,成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核心和重點。“十三五”規(guī)劃綱要更是明確提出要“正確處理公平和效率關系,堅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持續(xù)增加城鄉(xiāng)居民收入,規(guī)范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調節(jié)力度,調整優(yōu)化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縮小全社會收入差距”。
有鑒于此,我們選擇了以初次分配公平度和再分配公平度兩個指標,來衡量收入分配上的總體公平度。在此基礎上,結合數據的可得性,進一步選取以一個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的百分比以及社會保障和就業(yè)支出占公共財政支出的百分比,來反映該市經濟社會初次分配公平度以及再分配公平度。其中,在測算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我們借鑒了《中國經濟周刊》中國經濟研究院所曾采用的做法,即:
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鎮(zhèn)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城鎮(zhèn)人口占比。
此外,鑒于城鄉(xiāng)二元經濟社會結構近年來長期存在,而這種二元結構又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的城鄉(xiāng)收入分配結構的改善,限制了城鄉(xiāng)收入分配公平度的快速提升。因此在分配公平方面,城鄉(xiāng)居民間的人均收入差距也是需要考慮的因素。同時,為保持數據指標的可比性和可加性,與城鄉(xiāng)人均消費支出指標的設定邏輯相一致,關于一個地市的城鄉(xiāng)人均收入差距,同樣以鄉(xiāng)村、城鎮(zhèn)人均收入比(%)來反映??赡苡腥藭J為這里的人均收入與底線公平指標中的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存在交叉和重疊,因為收入水平是影響消費支出的主要因素。但需要注意的是,已有的大量實證研究均表明,對于現階段的中國,特別是對于現階段的中國地市地區(qū),除了收入水平外,諸如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市場化程度等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消費支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