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1]普特南:《理性、真理與歷史》,童世駿、李光程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55頁。
[2]黑格爾:《小邏輯》,賀麟譯,商務印書館1987年版,第95頁。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7頁。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16頁。
[5]黑格爾:《歷史哲學》,王造時譯,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9頁。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頁。
[7]同上書,第107頁。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21頁。
[9]杜威:《確定性的尋求》,傅統(tǒng)先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頁。
[10]康德:《純粹理性批判》,韋卓民譯,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73頁。
[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5、66頁。
[12]同上書,第73頁。
[13]哈貝馬斯:《后形而上學思想》,曹衛(wèi)東譯,譯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7頁。
[14]詳細討論參見賀來《內在超越與哲學的批判本性》,《學術研究》2010年第9期。
[1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20頁。
(作者單位: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暨哲學基礎理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