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課題組對該項目的公眾參與問題進行了評估。
本次評估主要采用了四種方法:
(1)文獻收集與整理:社會評價報告編寫人員查閱了大量有關社會評價、文獻資料及當?shù)氐慕y(tǒng)計資料,并走訪了政府有關部門,從中收集了大量有關土地征用、拆遷安置的政策,以及有關弱勢群體的補償安置政策及供暖優(yōu)惠政策等。
(2)座談會:本次社會評價報告編寫人員與項目相關人員共召開了5次座談會。
(3)訪談:社會評價報告編寫人員走訪了一些典型的鍋爐房和社區(qū),與受影響人員及受益群眾進行了訪談,了解他們對本項目的看法,以及本項目的建設可能對他們造成的影響。
(4)問卷調查:針對受影響的鍋爐房臨時工進行了抽樣調查,共回收有效調查問卷 142份(占全體鍋爐工19%)。
本項目建設將造成87座鍋爐房關閉,包括國有供熱公司經(jīng)營管理的26座,企事業(yè)單位經(jīng)營管理的55座,民營鍋爐房6座,直接受影響的鍋爐工742人。
本項目主要的利益相關者包括:受征地影響的村委會,受供熱服務的居民、弱勢群體,原來的供熱方(小鍋爐業(yè)主)、承包經(jīng)營方(小鍋爐經(jīng)營者),小鍋爐房固定工、小鍋爐臨時工,當?shù)卣?、業(yè)主單位、設計單位和實施機構。
對于這些受影響人,評估小組深入幾個有代表性的鍋爐房,對小鍋爐房的業(yè)主、受影響職工進行了訪談,了解他們對項目的看法以及可能對他們造成的影響。同時,針對受影響的小鍋爐房的鍋爐工(正式工和臨時工),專門做了一次問卷調查(抽樣19%)。本次問卷對國營的、民營的和企事業(yè)單位自管鍋爐房都進行了調查,共對142名鍋爐工進行了有效問卷調查,其中93.7%為男性;城區(qū)81人,農(nóng)村61人(大多數(shù)為城郊);年齡基本在18~60歲之間,其中40~60歲的占調查總人數(shù)的64.5%,60歲以上的1人,調查人口中少數(shù)民族有4人(為滿族和蒙族),文化程度主要以初中為主,占調查總人口的43%。
從調查結果看,關閉小鍋爐對這些鍋爐臨時工有一定影響,但不是很大,因為在鍋爐房打工收入占總收入比重在50%以上的僅為27.5%。這些受影響的臨時工在非采暖期,大部分都在外面打工或回家種地。某縣的勞動力就業(yè)市場用工需求較大,工作也比較好找。我們在做安置意愿調查時發(fā)現(xiàn),大部分鍋爐房的正式工人都還希望到新的集中供熱公司中做正式工,而鍋爐房的臨時工人一部分也希望到集中供熱公司中做臨時工。如果不能安置,希望政府提供一些就業(yè)信息,他們好自己找工作。他們的安置意愿見表2。
評估小組人員在走訪了各類受影響人群之后,與政府項目辦進行了溝通,召開了座談會,把訪談的情況對項目單位進行了介紹,并分析了項目潛在的社會風險。其中最為關鍵的是由于項目建設導致61座小鍋爐房關閉,從而使鍋爐房經(jīng)營者和承包者經(jīng)濟受損,還會使647名季節(jié)性臨時工人失業(yè)。如果不能妥善安置這部分關閉的小鍋爐房的業(yè)主、承包人和員工,就有可能造成新的貧困人群和一系列社會問題。
評估組經(jīng)過與政府項目辦和項目單位協(xié)商,提出了減緩風險的措施。其中一個建議是廣泛的公眾參與。不僅在項目實施前要進行廣泛的公眾參與,在整個項目建設的過程中,也要進行廣泛的公眾參與,認真聽取各種利益相關者的意見,把隱藏的問題及早暴露出來,以利于項目的實施。通過各種媒體宣傳集中供熱項目,使老百姓更多地了解項目的建設和運行,積極參與到項目的建設過程中來。
我們的評估取得了明顯效果,主要表現(xiàn)為:首先,根據(jù)社評小組提出的建議,項目辦決定建立一個長期的項目監(jiān)測機制,由省、市項目辦負責內(nèi)部監(jiān)測,并聘請外部獨立監(jiān)測機構進行半年一次的獨立監(jiān)測評估;其次,在項目實施前,政府將與受影響人進行廣泛的協(xié)商,了解他們的實際困難,積極聽取他們的意見,并且準備利用電視、廣播、報紙等媒體對項目進行告知和宣傳;第三,對于關閉小鍋爐房造成的業(yè)主和承包人的經(jīng)濟損失,以及關閉小鍋爐房造成的固定工和臨時工的失業(yè)問題,政府決定在項目實施前盡快出臺政策,制定詳細的安置計劃,盡量降低業(yè)主和承包人的經(jīng)濟損失,減低小鍋爐工的收入損失;第四,施工期間和運行期間需要的大量工作崗位,以關閉小鍋爐房受影響的工人作為用工首選。
以上案例說明,傳統(tǒng)的行政管理模式使公共部門績效管理權力主要掌握在領導人或上級組織手中,公眾只有在被邀請時才能參與到政府績效管理中去,公眾評議的結果往往也只是作為一種參考,對政府工作的改進往往沒有起到根本作用。因此,必須大力推進我國政府績效管理形成的制度體系建設,大力破除公眾參與的制度障礙。就公眾本身而言,他們不但希望參與這一過程,而且還希望這種參與是直接式的。然而,調查結果卻表明,公眾的實際參與程度仍然偏低,并且更多地表現(xiàn)為間接參與。不難理解的是,這種主要由政府機構內(nèi)部人員設計和選擇的績效管理模式會更多地注重機構內(nèi)部的預算、管理等需求或政治領導的需求,而不能很好地顧及公眾的需求與理解力。
政府要想讓公民參與政府績效管理,并達到一定的效果,就需要一批具有一定評估知識水平的公民來參與評估。目前,很多公民本身不具備有序參與的知識,又不能按照公民意愿來評估,評估出來的結果與大家的期望相去甚遠,不能保證效益和效率等專業(yè)化標準的突顯。雖然公眾有很多機會可以直接參與政府績效管理,但采取間接形式也可以有效地表達公共意志。如:在設計與選擇績效指標時,政府部門會從公眾滿意度或對公眾的責任感角度出發(fā),選擇能夠體現(xiàn)公眾意志的指標。當然,也有些地方為了更多地吸收公眾直接參與績效管理,采取了一些創(chuàng)新的做法以提升特定的政府服務與全面的政府績效管理的質量。但是,大多情況下,相對于管理需求與預算需求而言,政府機構更有可能漠視公眾意志,導致公眾的直接參與機會比較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