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楊瓊在上課。受訪者供圖
張秀麗(中)在和學生談心。受訪者供圖
李克?。ㄖ校┰诤椭Ы虉F成員交流。本報記者 張 文攝
1999年,廈門大學響應閩寧協(xié)作號召,每年向寧夏西海固地區(qū)派出一批支教團,25年來從未間斷,書寫了一個個動人的支教故事。
日前,本報記者奔赴西海固,聽參與者、親歷者講述山海情深。
——編者
首屆支教團成員張秀麗:
“為了這份憧憬,我要拼盡全力”
時隔多年,張秀麗依然忘不了孩子們那一張張朝氣蓬勃的臉龐。
1999年8月,作為首屆廈門大學赴西海固地區(qū)支教團成員,張秀麗奔赴寧夏西吉縣三合鄉(xiāng)三合中學支教。支教團成員先從廈門飛到蘭州,再坐半天的大巴車抵達西吉縣,然后坐班車到達鄉(xiāng)鎮(zhèn)……彼時的西海固,雨水少,風沙大。“這里肯定會擺脫貧困!”張秀麗說,干部群眾植樹造林的身影、孩子們努力求學的目光,讓她印象深刻。
那時,張秀麗承擔高三物理和數(shù)學的教學任務。每晚結束晚自習后,教室里依然滿是自習的學生。張秀麗勸大家回宿舍休息,學生們說:“老師,讓我們再學一會兒吧!”
張秀麗回憶,自己給學生們描述大學生活,美麗的校園、多樣的課程、浩瀚的書海……“講了很多遍,孩子們都聽不膩,眼神中充滿對未來的憧憬。我想,為了這份憧憬,我要拼盡全力。”托大學同學寄來教輔書,自己印資料,定期從報刊上復印新資訊,周末進行家訪……張秀麗想盡辦法提高教學質量。
支教結束后,張秀麗返回廈大讀研,后來又留校擔任輔導員。多年來,她一直和學生們以及后來的支教團成員保持著聯(lián)系。她得知,曾經教過的學生中有不少已成為助推當?shù)匕l(fā)展振興的生力軍。
2020年,西吉縣脫貧摘帽。2021年,通過一次助學活動,張秀麗回到了西海固。曾經黃土飛揚的荒山披上了生機盎然的植被,簡陋的土坯房變成了堅固的磚瓦房。在三合中學的宿舍樓,她擰開房間里的水龍頭,汩汩清水透著清涼……“這里的人們上進、努力,西海固一定會越來越好!”張秀麗說。
第二十五屆支教團成員唐曉宇:
“利用多媒體,我們嘗試了很多教學創(chuàng)新”
離開前,第二十五屆支教團成員唐曉宇不舍地擦拭著宿舍的桌椅,桌上還整齊地擺放著一摞摞教輔書籍。“這些書,下一屆支教團也用得上。”唐曉宇說。
去年8月,唐曉宇來到海原縣關橋鄉(xiāng)關橋中學,擔任初一年級兩個班的英語老師。即將攻讀教育心理學碩士的他,在過去一年的支教中提前實踐了自己的專業(yè)。
唐曉宇設計了各類有趣的場景,引導學生通過模擬對話來練習口語。他還鼓勵學生在家時用家長的手機讀單詞發(fā)給他聽,以便指導糾正。“他像個大哥哥,對我們特別好。”一名學生這樣評價唐曉宇。
學校配備了多媒體教學設備,黑板向兩邊平推,就會露出嵌在墻體里的視頻設備。“利用多媒體,我們嘗試了很多教學創(chuàng)新。”唐曉宇說,廈大為孩子們錄制了多期視頻:有的利用廈大的“嘉庚”號科考船和“嘉庚一號”火箭,為孩子們講解天空和大海的知識;有的在大學實驗室里用精巧的儀器為孩子們講解重力和浮力的概念……
孩子們幾乎都沒見過大海,視頻里科考船乘風破浪的場景,引起了同學們的好奇心。課后,大家意猶未盡地圍著唐曉宇問這問那。于是,今年4月,唐曉宇聯(lián)系廈大,為支教團所在的6所學校寄來了VR(虛擬現(xiàn)實)設備。
VR設備里的影像,由廈大海洋與地球學院教職工在潛水作業(yè)時錄制。孩子們頭戴設備,沉浸體驗,興奮得不得了。看著快樂的孩子們,唐曉宇甜在心頭。
海原縣本地教師李克?。?/strong>
“無論哪門課缺老師,他們都能立刻頂上”
“同學們,別忘了回西海固看看!”送別支教團這天,55歲的李克俊淚灑當場。
這位教齡30多年的海原縣本地教師,與廈大支教團結緣多年:1999年,他在海原縣高級中學擔任思政課年級組長時,首屆支教團中便有兩位成員到該校支教。從那以后,他曾在多所學校任教,一直與各屆支教團成員共事。如今,已成為海原二中校長的他,每每送別支教團成員,還是依依不舍。“從首屆到現(xiàn)在,每屆支教團成員都很優(yōu)秀。”李克俊說。
“他們很懂得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說到支教團的特點,李克俊打開了話匣子,“最難得的是,無論哪門課缺老師,他們都能立刻頂上。別看他們只是大學生,卻都能出色地參與到教學和管理工作中。”
“比如,第二十五屆支教團的林藝玲,來到海原二中后,不僅承擔了5個班的地理課,還兼任學校的團委副書記,幫助處理很多日常事務。”李克俊說,“去年,學校承辦市里的教育情況現(xiàn)場會,她擔任現(xiàn)場解說,對相關情況如數(shù)家珍,對答如流。”
“支教團成員都是從廈大的學生里優(yōu)中選優(yōu)的,來之前,他們都接受了嚴格的培訓,所以才能很好地參與教學。”李克俊說,“真希望西海固的孩子們長大后,也能像他們一樣優(yōu)秀!”
來自西海固的廈大畢業(yè)生馬小花:
“支教團是我的榜樣,西海固不會忘記他們”
備課、家訪,即使是休息時間,在銀川市一所中學當老師的馬小花也非常忙碌。有時,她會和在廈大留校任教的林楊瓊通電話,聊聊近期的教學體會。
馬小花和林楊瓊相識于2008年。當時,林楊瓊作為廈大第九屆支教團成員,來到關橋中學,成為初一年級的英語老師,馬小花正是她班上的學生。
“那時候,西海固很多地方還沒通路,林老師家訪經常要翻山越嶺。”馬小花說,“我常常給林老師帶路,有時搭不到車,我倆要走10多里路。”
“每到一個學生家里,林老師都會做詳細的記錄,有的多達十幾頁。”馬小花說,林楊瓊的認真負責,深深地影響了她。
“多虧支教團聯(lián)系捐贈,關橋中學才建成了水泥地操場,孩子們再也不用在泥地上踢球了。”在馬小花看來,支教的老師們能力非常強,他們組建合唱團、建起廣播站,還發(fā)起硬件設施的捐贈修建,設立獎助學金……
“老師,我也想去你們的學校讀書,可以嗎?”分別時,馬小花怯生生地問林楊瓊。“好好學習,我在廈大等你!”林楊瓊的這句話,一直激勵著馬小花。
2013年,馬小花如愿考入廈大中文系,畢業(yè)后,她選擇成為一名教師。站在講臺上,她會向學生們講起支教團的故事和美好的大學生活。“支教團是我的榜樣,西海固不會忘記他們。”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