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農業(yè)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推進農業(yè)現代化是實現高質量發(fā)展的必然要求”,為農業(yè)強國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
農業(yè)農村部最新農情調度顯示,截至11日,全國已春播糧食面積1.2億畝,完成意向面積的12.6%,進度同比相當。目前,早稻育秧基本完成,播栽過四成。
仲春時節(jié),神州大地上,一幅奮力耕耘的春耕畫卷徐徐展開。
(一)種子的故事
【總書記這樣說】
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yè)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時強調,“種源安全關系到國家安全,必須下決心把我國種業(yè)搞上去,實現種業(yè)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
【破譯良種基因密碼】
今年春耕時節(jié),劉斌美整天“泡”在位于安徽合肥的南崗實驗基地試驗田里,整備土地、整理資料。“一寸春光一寸金呀。今年的‘密碼破譯’很快又要開始了,必須爭分奪秒,片刻耽誤不得。”
劉斌美是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所離子束生物工程與綠色農業(yè)研究中心的研究員,他說的“密碼破譯”,是離子束誘變育種研究。這是一個服務水稻種質創(chuàng)新、由我國科學家開創(chuàng)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研究領域。這一研究的原理,是通過高科技手段發(fā)掘出能讓水稻在產量、口味、貯藏、抗毒病蟲害等各方面表現更具有突破性的水稻基因資源,再利用育種技術“聚合組裝”,從而選育出“更好吃更優(yōu)質”的水稻新品種。
“想把我們需要的優(yōu)質基因從海量水稻基因中找出來,難如大海撈針。”劉斌美說。
此前,劉斌美團隊為了讓收獲后的秸稈易粉碎還田,大幅提高養(yǎng)護土壤肥力的效率,致力于找出讓原本韌性較強、機械粉碎效果不佳的水稻等作物田間莖稈既能變脆但又不易倒伏的基因。
“改良試驗種出的水稻秸稈是否符合要求,肉眼看不出來,只能由我們用手工,采取一株一株折斷莖稈的方式來篩選鑒定。”劉斌美回憶說,大家整天蹲在田里,每天要折上千株,“一天干下來胳膊都抬不起來。”
歷經十余年探索努力,一款新水稻品種終于培育成功。它的秸稈不僅能實現生態(tài)還田,還具備作為養(yǎng)殖業(yè)優(yōu)質粗飼料的應用潛力。如今,該成果已成功在市場上實現產業(yè)化推廣。
和記者聊過之后,劉斌美又開始在試驗田里忙活起來。今年,他們的目標是讓脆稈飼料化利用效果更理想,同時尋找能進一步降低稻谷重金屬含量的水稻新基因。
(二)土地的故事
【總書記這樣說】
202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要依靠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加快建設農業(yè)強國”。
【民樂村里黑土肥】
走進吉林省松原市寧江區(qū)民樂村,一派熱鬧景象:滿載農資的貨車往來村內外;田地里,拖拉機正牽引農機整地作業(yè),平整深翻后的土地……
記者抓起一把田土,里頭粉碎的秸稈清晰可見。“瞅瞅我們的黑土,多肥!”春峰種植專業(yè)合作社負責人徐百軍說。
在國家補貼政策支持下,民樂村近年來通過實施秸稈深翻還田開展黑土地保護項目,糧食產量穩(wěn)步提高。但今年,這個補貼項目結束了。
不久前,合作社組織社員們開會研究,今年春耕秸稈深翻還田還搞不搞。
“沒補貼咱是不是就別年年整,隔兩年整一次行不?”
“那地力又不行了咋辦?”
……
鄉(xiāng)親們你一言我一語,討論熱烈。
“咱種地不能光算小賬,都忘了過去那鬧心時候啦?”徐百軍說。
過去,民樂村大多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施肥和灌溉方式也都不科學,好好的黑土地越種越薄,作物抗災能力越來越差,糧食產量不高,村民收入低。
2016年,吉林省農科院等科研院所的專家到民樂村推廣保護黑土地的耕作技術,成功實現了玉米抗旱增產。這讓村黨支部書記張志峰看到了重煥村里黑土地活力的希望。
在張志峰的推動下,民樂村還創(chuàng)新機制,變分散經營為由村集體成立農民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入股,成為社員,合作社統一購買農資、播種、田間管理。每年年底賣完糧,村民按照自家土地所占比例得到分紅,實現風險共擔,收益共享。
民樂村的生產面貌煥然一新。社員們應用大型農機開展規(guī)?;洜I,澆灌施肥實現科學化。在先進技術和改革機制的共同驅動下,村里的黑土地變得生機勃勃。
“咱莊稼人靠的是土里生金,把地養(yǎng)好,咋算也不吃虧。”村民張志華說,今年合作社給他分紅41000元,比去年多了6400元。
“對,咱也不能總惦記國家補貼,養(yǎng)好黑土地,咱們守土有責。”經過討論,社員們一致同意秸稈深翻還田今后要繼續(xù)堅持。
“村里的黑土地越種越肥,糧食產量穩(wěn)了,村民們日子也會越過越‘肥’。”張志峰說。
(三)農民的故事
【總書記這樣說】
202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全面提升農民素質素養(yǎng),育好用好鄉(xiāng)土人才”。
【變“閑”的老把式又忙活起來了】
這幾天,65歲的種田老把式趙法江“宅”在種植基地,戴上老花鏡,對著電腦敲擊鍵盤——忙著學習智能化農機設備的操作技術。
2021年,記者曾采寫過吉林省大安市海坨鄉(xiāng)三業(yè)村里種田老把式的故事。當時,因為農場陸續(xù)普及衛(wèi)星、無人機、大型自動化機械等高科技農業(yè)種植設備,勤快了一輩子的趙法江高高興興地“閑”了下來。
“今年可沒法兒再‘閑’了。”趙法江說,田間安裝的智能化設備越來越多,要學習的操作也就越來越多。既要精準遙控無人機施肥打藥,還要讀得懂衛(wèi)星反饋的土壤墑情、病蟲害數據;既要會操控無人播種機、插秧機,還要熟練操作“云”系統適時灌溉……春意正濃,他忙得腳不沾地。
“想要精益求精、年年增產還得自己勤琢磨、勤擺弄。”正琢磨著今年如何進一步增產時,他在網上看到一些農民熟練掌握智能化農機設備的操作技術,有效提升了農機性能,實現了增產。老把式“閑”不住了,決心自學這門新“手藝”。
“我也不是瞎擺弄,整不明白的時候,我就請教村里的小先生們。”為了真正掌握這些新技術,老把式常常向種植基地的青年技術人員虛心求教。從手機操作無人機的技巧到衛(wèi)星影像信息數據的解讀,技術員們教得耐心,他學得用心。
“趙叔那也是我們的老師啊。”種植基地成員之一、吉林省佰強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葛艷俊說,“什么時候打藥、什么時候灌水放水,他有不少獨特經驗,幫我們提高了技術設備使用的效率。”
(四)產業(yè)的故事
【總書記這樣說】
202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產業(yè)振興是鄉(xiāng)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要落實產業(yè)幫扶政策,做好‘土特產’文章,依托農業(yè)農村特色資源,向開發(fā)農業(yè)多種功能、挖掘鄉(xiāng)村多元價值要效益,向一二三產業(yè)融合發(fā)展要效益,強龍頭、補鏈條、興業(yè)態(tài)、樹品牌,推動鄉(xiāng)村產業(yè)全鏈條升級,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
【“彩色”的古桑樹】
4月的山東春光明媚,夏津黃河故道森林公園里,6000多棵古桑樹枝丫漫天伸展,新綠的桑葉布滿枝頭,樹下是果農忙碌的身影。
“打驚蟄開始就忙起來了,正給桑樹防蟲呢!”68歲的夏津縣蘇留莊鎮(zhèn)西閆廟村村民閆發(fā)剛說。
黃河多次改道形成的大量沙丘地曾長期困擾夏津,當地有民謠唱道:“無風三尺土,有風沙滿天,關門蓋著鍋,土飯一起咽。”
千年來,人們植桑治沙,綠油油的古桑樹在沙丘中守護了一代代夏津人。近年來,它們又為村民們更加幸福的生活撐起一片天地。
2018年,“山東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通過聯合國糧農組織評審,被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西閆廟村將大部分古桑樹歸入黃河故道森林公園中,由村民繼續(xù)管理。古桑樹有了集中管理、展示的園區(qū),特色旅游產業(yè)隨之紅火起來,吸引了全國各地游客前來。如今,每年5月19日至6月20日當地都要舉辦椹果生態(tài)文化節(jié),古桑樹成了“紅彤彤”的迎客樹。
更讓村民興奮的是,古桑樹還是“金燦燦”的搖錢樹。
夏津桑椹鮮果糖分高,即便用傳統冷鏈運輸也極易變質,只能現場采摘或售賣。過去,每年五六月,果農們守著賣不出去的椹果愁眉不展。
如今,一方面興旺的旅游產業(yè)帶來了大批游客消費;另一方面,近年全國農村道路交通與新型冷鏈等基礎設施建設大發(fā)展,夏津桑椹賣到了全國各地。“現在桑椹鮮果2元一斤都不愁賣,我家一年下來收入能有四五萬元!”閆發(fā)剛說。
不僅如此,依托古桑樹的特色農業(yè)在當地也是越來越旺。夏津縣傳峰椹果種植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的發(fā)起人劉傳峰打造出一條“古桑樹產品鏈”:4月可以采摘新椹芽制作椹芽茶;5月制成桑椹干;6月制作桑葉茶;到9月、10月落霜之后,桑葉還能制作成具有保健養(yǎng)生功能的霜桑茶……
“這些產品不僅在本地有旺盛的需求,在上海、浙江、四川、河南等地市場上也是供不應求。”劉傳峰說。
村民有收益,產業(yè)有延伸。黃河故道邊的“彩色”古桑樹將香甜滋味帶進了村民的生活,為幸福生活奮斗的父老鄉(xiāng)親在鄉(xiāng)村振興之路上正書寫著新的篇章。
領銜記者:翟偉
文字記者:孟含琪、薛欽峰、陳諾、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