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大局觀》:穆濤著;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作者用流暢的語言,在常識層面與當代讀者分享歷史智慧,展示文化之美。
作家穆濤從事歷史散文寫作多年,這本《中國人的大局觀》是作者的最新成果。得益于多年系統(tǒng)研讀,作者對先秦兩漢歷史多有心得,議論持正;散文筆法結(jié)實通透,具有常識常理的視角。展卷開合之間,讀者置身經(jīng)典建構(gòu)的歷史現(xiàn)場,汲取歷史智慧,感受文明脈動。
如果說每一種文明都有其密碼,那么文史原典就是文明的“密碼本”。作者不滿足于此前探究的漢代,而是由此上溯先秦經(jīng)典。收入本書的第一輯文字圍繞《春秋》,第二輯圍繞《尚書》和《詩經(jīng)》,最后一輯追溯上古史,探源中華文明。作者從四象、四季、端午、二十四節(jié)氣到天文歷法等逐步深入,進而探究歷史的春秋大義。
作者走進經(jīng)典,不為學術(shù)甚至也不全為寫作,而是出于一個普通中國人對本民族歷史的敬意和探尋。書中以“時間”主題開篇,從原始的計時工具“表”說起:“棍子被垂直豎立在地面上,立竿見影,‘光陰’被捕捉到了”。光陰是被一格一格計算的,于是就有了“時間”。作者結(jié)合字形字義、民風民俗來理解節(jié)氣時令及其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認為古人對天地間自然現(xiàn)象的認知,在今天看來明顯受到科學能力的限制,但其中包含的哲學思考也是頗具魅力的。由時間計量到節(jié)令歷法,從天象觀測到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以物切入,逐步貫通,令人頓生“原來如此”的通透感。走進經(jīng)典,重新認識那些我們熟悉的歷史文化——天地四時、家國天下,把零散的知識點連成一條線、匯成一張網(wǎng),進而了解歷史的源流、文化的邏輯,令人有所發(fā)現(xiàn)和領(lǐng)悟,溫故而知新。
敘事文學講究見人見事見精神,歷史散文也不例外。史海泛舟,作者念念不忘的還是“中國智慧”。分析“庖丁解牛”的故事,作者提出文章要寫得“中肯”,把握規(guī)律之外,關(guān)鍵在磨礪的過程,“過程磨礪人,也涵養(yǎng)人”。談到絲綢之路,作者引用中外文獻分析其內(nèi)涵,歷數(shù)絲路帶來的中外物產(chǎn)大流通;同時,“絲綢之路得以寬廣和壯大,是接著地氣的,和民生息息相關(guān)。”作者由漢代察舉制談及科舉考試,認為科舉制度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有其進步意義:通過考試選拔人才,有助于階層流動;經(jīng)典研讀對官員是很好的知識和能力訓練,有益于國家治理,而且推動形成了中國人重視讀書的傳統(tǒng),從而為“書香中國”建設找到歷史依據(jù)。
作者擅長抓住關(guān)鍵細節(jié),闡發(fā)歷史文化內(nèi)涵。通過《越絕書》“以玉為兵”的記載,作者指出這段材料既講述古代兵器的演變歷史,同時也包含著止戈為武的大國智慧。作者還通過對顧頡剛、錢穆、許順湛等學者成果的引證,探及20世紀考古新成果對夏商周三代和五帝時代研究的補正和深化,由文入史,又由史觸及考古,顯示了作者打通文史哲的探索和努力。在“給力的細節(jié)”中,通過《史記》與《漢書》材料的比較互見,來看歷史人物的幾個側(cè)面,可圈可點。這樣正說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案例很多,作者選擇這些材料、評述這些史實著實走心,希望讀者也用心品讀,更希望讀者通過閱讀這些案例能夠增長歷史智慧。
好文章都是有思想的,“如同植物的果實,成熟飽滿才有價值”。作者努力踐行自己的這一主張,在古典河流里感受水溫,在歷史之旅中思考沉淀,把文章格局從時空兩個維度伸展開來。又用流暢的語言,在常識層面與當代讀者分享歷史智慧,展示文化之美。為有源頭活水來。中國的歷史時空廣袤無垠,希望作者的文史溯源之旅有更多新發(fā)現(xiàn)新成果,為文化自信自強作出新的貢獻。(作者為西北大學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