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lián)網的日益興起,網絡購物成為最常見的商品交易渠道。為營造健康有序的網絡購物環(huán)境,必須以法律手段遏制“網絡售假”,通過健全“網絡售假”法律法規(guī),依法打擊“網絡售假”行為,從而有效遏制“網絡售假”。
【關鍵詞】“網絡售假” 消費者 第三方平臺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隨著電子商務規(guī)模不斷擴大,電子商務已正式成為我國經濟新的增長點。然而,近年來“網絡售假”問題日益突出,逐漸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焦點。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16年涉及“網絡售假”的投訴占總量5.8%,“網絡售假”已成電子商務產業(yè)發(fā)展的重要障礙。因此,必須要以法律手段遏制“網絡售假”,借助立法、執(zhí)法、司法全面遏制“網絡售假”行為,營造健康的網絡購物環(huán)境。
健全法律法規(guī),規(guī)范網絡交易行為
依法進行電商經營主體資格認證。遏制“網絡售假”,規(guī)范網絡交易行為,應將網絡交易主體進行登記備案管理,鑒于部分中小賣家并不具備營業(yè)執(zhí)照,其網絡經營行為也較為短暫,僅局限于偶爾賣賣商品、處理一些舊貨,要求全部賣家都進行工商登記難以操作,但對形成一定規(guī)模的賣家,必須要求該主體進行工商登記。與此同時,網絡交易平臺應針對所有的賣家進行實名認證,確保每一個店鋪都能夠對應實體信息,并經常對認證信息進行核實,防止仿冒信息行為?,F階段,第三方平臺都能夠做到實名信息認證,但仍需以立法形式予以明確,并定期對實名信息進行核實。
明確第三方平臺法律地位。在電子商務活動中,除買賣雙方之外,第三方平臺具有著重要的法律地位。一直以來,第三方網絡交易平臺性質上存在爭議,有“百貨公司說”和“中介公司說”。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草案的出臺,肯定了第三方平臺具有“中介”性質,認為第三方平臺具有提供網頁空間、信息發(fā)布、支付保障等相關義務,除自營商品之外,不承擔網絡交易商品的品質保障,除非第三方平臺作出相關承諾。但事實上,為提高市場競爭力,第三方平臺均會在網絡交易信息中表明平臺商品具有品質保障,這種行為就是一種承諾,一旦網絡平臺中出現售假行為,第三方平臺也應承擔相關責任,并幫助消費者進行維權。
降低“網絡售假”入刑門檻。《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是對違法行為最為嚴厲的打擊,對違法人員最高的震懾力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四十條、一百四十九條、一百五十條對售假行為有著明確規(guī)定,但筆者認為,此種規(guī)定的門檻較高,為更好地打擊“網絡售假”行為,應降低“網絡售假”入刑門檻。筆者認為,網絡生產和銷售偽劣商品應以10件或5000元作為入刑起點,既可以提高《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對“網絡售假”的震懾作用,又不會導致刑罰過度產生的負面影響。與此同時,在相關罰金方面也應加大力度,堅決打擊“網絡售假”行為。
依法打擊“網絡售假”行為,營造多元共治新格局
發(fā)揮第三方平臺核心作用。第三方平臺是遏制“網絡售假”最重要主體,其自身在技術和管理上具有先天性優(yōu)勢,容易甄別假冒偽劣商品,起到精準打擊作用。依法打擊“網絡售假”行為,營造多元共治新格局,仍需要持續(xù)發(fā)揮第三方平臺的核心作用,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切實履行平臺責任。第三方平臺需要履行自身責任,比如,核實經營者信息、提供安全服務、保留交易證據,通過這些方式能夠有效察覺網絡虛假商品,做到從源頭預防虛假商品進入市場,最大程度降低假冒偽劣商品的危害。第二,創(chuàng)設質量擔保機制。第三方平臺應積極創(chuàng)設消費者權益保證金制度,設置消費者保證金提取、管理、使用以及退還規(guī)則,通過規(guī)則制定限制“網絡售假”行為。第三,完善平臺反饋機制。在網絡平臺運行過程中,針對消費者假貨信息投訴應及時處理,并將處理結果反饋給消費者,對平臺中存在涉及假冒偽劣商品的商家進行曝光,將其納入到黑名單中,同時設置信用評級。第四,與相關部門合作打假。網絡平臺遏制“網絡售假”并不具備相應的執(zhí)法權,其需要與相關部門進行合作,積極向相關部門進行舉報,將線上打假與線下打假進行結合,配合執(zhí)法部門開展打假活動。
邀請品牌配合打假活動。假冒偽劣商品對真正的品牌具有一定的威脅,不僅影響正品的銷量,更會對正品的形象和信譽造成不良影響,在遏制“網絡售假”行為中,正品品牌應該參與其中,配合相關的打擊活動。一是協(xié)助相關部門甄別和篩選假貨信息。假冒偽劣產品的甄別與認定具有一定的專業(yè)性,而正品品牌在技術上具有先天性優(yōu)勢,其應該協(xié)助相關部門做好假冒偽劣產品的甄別工作,通過專業(yè)鑒定篩選出假冒偽劣產品。二是切實履行社會責任,維護品牌信譽。正品品牌應在各大網絡平臺中搜索產品,通過授權情況查詢是否屬于假冒偽劣產品,一旦發(fā)現該產品屬于假冒偽劣產品,應及時與工商部門聯(lián)系,共同遏制“網絡售假”。
強化消費者依法維權意識。在網絡交易過程中,消費者始終處于弱勢地位,消費者對于假貨的甄別能力有限,應積極提高消費者甄別能力,樹立消費者權益保護意識,當消費者受到假貨侵擾時,應積極舉證,與“網絡售假”行為進行對抗,尋求第三方平臺、工商管理部門、消費者權益保護協(xié)會的幫助,并利用“7天無理由退換”等約定,拒絕產生不必要的損失。同時,相關部門也應該優(yōu)化“網絡售假”舉證責任,鑒于消費者始終處于弱勢地位,應由商家積極舉證,實施舉證責任倒置,讓消費者更容易與“網絡售假”進行斗爭,降低舉證壓力。
加重“網絡售假”違法成本,營造安全穩(wěn)定的網絡空間
提高網店保證金數額。我國諸多網絡平臺都設置保證金制度,但普遍保證金數額較低,對售假者并不會產生太大的約束力,從而無法控制“網絡售假”行為。第三方平臺應提高保證金數額,建議將保證金數額提升至5-10萬元,一旦平臺發(fā)現并認定商家存在“網絡售假”行為,就具備扣罰商家保證金行為。同時,第三方平臺還可設置保證金浮動制度,基于商家的信用和投訴情況設置浮動保證金,鼓勵商家進行誠信經營。
構建信用評價體系。信用評價體系是商家經營和產品質量的一種反饋,更是順應我國信用評級制度的發(fā)展趨勢。在諸多電子商務平臺中,消費者都可以基于商家的產品或服務進行評價,并為其他消費者購買產品或服務提供參考,鑒于信用評價對商家銷量十分重要,不少商家存在偽造信用、虛假評價的現象,第三方平臺應全面禁止該種行為,并對涉事商家嚴肅處理,構建真正信用評價機制。同時,網絡信用評價機制可以與社會信用體系進行連接,企業(yè)在網絡中的不誠信經營行為也應納入到失信懲戒之中,從而更加震懾“網絡售假”行為。
利用懲罰性賠償提高售假成本。現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都涉及懲罰性賠償,對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的商家,需按照消費者購買商品金額的3倍予以賠償,如網絡平臺明知該商品不符合食品安全規(guī)定,網絡平臺需支付消費者購買金額的10倍予以賠償。但事實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的相關懲罰性規(guī)定并不足以震懾“網絡售假”,應進一步提高懲罰性賠償金額,建議將懲罰性賠償金額提升至20倍,通過更加巨額的賠償金額限制“網絡售假”行為,并充分調動起消費者打擊“網絡售假”的積極性。
(作者為欽州學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中國—東盟知識產權司法協(xié)助問題研究”(項目編號:2017KY0754)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沈玉忠:《“網絡售假”的法律應對》,《中國流通經濟》,2018年第3期。
②呂斌:《電商售假之痛何時休》,《法人》,2017年第4期。
責編/肖晗題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chuàng)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