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到全社會的普遍認同和接受需要一個漫長而復雜的教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勢必遇到各種干擾和雜音。針對教育過程的復雜性必須與時俱進,更新教育觀念,變革教育手段,促進民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和接受,形成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生力量。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認同教育 路徑選擇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的必要性
時代背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的時序緣由。改革開放以來,經過30多年的發(fā)展,我國國內生產總值躍居世界第二,綜合國力大幅提高,基礎設施得到完善,民生得到根本改進,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發(fā)生了質的變化,基本上全面實現(xiàn)小康社會;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得以構建并日漸完善,依法治國成為當代的治國理念和建設目標。與此同時,人們的世界觀逐漸發(fā)生裂變,道德水平出現(xiàn)“滑坡”,社會誠信缺失,并由此導致社會運行和管理成本大大提高,社會交易風險人為陡增,社會運轉不協(xié)調、不順暢,社會效率低下。嚴峻的社會現(xiàn)實呼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回歸與重樹。
融入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當下社會存在著理想信念裂變、混亂的困擾,價值觀人生觀扭曲乃至異化,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傾向,亟需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引導。任何一種新的理論和學說,從提出到為人們普遍認同、接受都需要一個復雜漸進的過程。作為一種嶄新的人生信仰和價值理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所面臨的現(xiàn)實是人們傳統(tǒng)道德理想信念體系裂變錯位、思想困惑、認識模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汲取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理論給養(yǎng)、繼承傳統(tǒng)社會主義理想信念中主流和積極向上的思想內涵的基礎上,實現(xiàn)全國人民理想信念的重構、整合和統(tǒng)一,為實現(xiàn)中國夢提供無盡的精神力量。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的復雜性
個人利益至上阻卻認同的能動性。個人利益的正當追求本是合理的,但在諸多因素的影響和干擾下,個人利益正當追求演變?yōu)閭€人利益至上甚至極端利己主義,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念存在質的沖突,需要正本清源,重新厘清。追求自我利益、實現(xiàn)自我滿足既是人的本性,也是人一切行為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是人生存和發(fā)展的基本需要和保障。科學發(fā)展觀強調以人為本,正是對人這一本性的認可和肯定。但是,當下的現(xiàn)實是人對自我利益的追求超過了一定限度。導致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在于傳統(tǒng)理想信念體系裂變,新的理想信念體系尚未完整構建。人的自我滿足包括物質層面的滿足和精神層面的滿足,人在基本物質需求的滿足得到實現(xiàn)后,追求什么樣的精神滿足,決定著人的無私還是自私。以恪盡職守、奉獻社會、幫扶別人、誠信守法等為精神追求的行為符合社會潮流,有利于社會公共利益的構建和社會健康發(fā)展,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競合一致,為社會主流理想信念所倡導、推崇。
現(xiàn)實中的消極現(xiàn)象導致認同中的困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體系具有包容性、完整性和內在統(tǒng)一性。較之傳統(tǒng)理想信念體系,其突出了對個人利益的關注和認同,把個人的自我發(fā)展和社會進步有機結合在一起,將國富和民強融為一體,使個人正當利益的追求與社會物質文明建設的宏觀目標實現(xiàn)科學的內在統(tǒng)一。
由于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物質文明程度與民眾的期望還有很大差距,而且正處于社會轉型期,政治體制改革仍處于探索之中,法治建設、制度完善剛剛起步,任重道遠。一些事關民生的重要社會事務,包括教育、醫(yī)療、就業(yè)等存在一些體制矛盾,與民眾的期盼還有很大差距;包括分配公平等與民眾利益休戚相關的社會公平領域存在明顯的錯位和不對稱;部分領導干部的貪腐墮落損害了黨的形象,迷惑了人們的信仰,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的路徑選擇
突出理論精髓,提高認同教育的目的性和層次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科學的理論體系。“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整體理論構成中居于首要位置,也是其理論精髓。富強是指國強民富,國強和民富互為一體。國強是民富的根本保障,民富是國強的立足之本和價值目標。正是有了強大的國家,才能為民富創(chuàng)造條件并提供必要的蔭護;正是有了民眾的富裕,才能為國家的強大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國強和民富相輔相成,既互為手段又互為目的。富強解決的是經濟基礎領域的矛盾和問題,在此前提下追求與其相適應的上層建筑層面的問題即民主、文明、和諧。通過人與人的友好相處實現(xiàn)社會和諧穩(wěn)定,通過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構建與完善保障人民參政議政的權利,把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政治原則落在實處。文明則是物質領域和精神領域雙層發(fā)展的集中體現(xiàn),既包括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也包括以民主為核心的政治文明,三者集中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旗幟之下。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體現(xiàn)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的人文關懷和人性回歸,是“富強、民主、和諧、文明”精神實質的拓展和擴張。法治是民主的體現(xiàn)和保障,自由、平等、公正則是民主和文明的體現(xiàn),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價值取向。自由、平等、法治的狀況和程度反映并體現(xiàn)著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及成熟完善的狀況和程度。“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則直接服務于上述目標的實現(xiàn)。愛國既是公民應有的基本操守,也是對國家應持的根本態(tài)度。因此,愛國是一個公民的最低限度要求,是自我生存和發(fā)展的必需。敬業(yè)、誠信、友善則是個人應有的基本素質和品德,是構建和諧社會、提高社會運行效率的必需,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積極成分的凝練和弘揚。
直面社會問題,提高認同教育的現(xiàn)實感和可信度。不可否認,當下社會存在著理想信念喪失或者異化,價值觀多元化,道德水準下降等現(xiàn)實問題。導致這些消極現(xiàn)象的原因是復雜的,既有內因也有外因,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既有個人原因也有社會原因。社會上存在的信仰危機及對政府的信任危機,是導致上述消極現(xiàn)象的重要原因。信任危機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腐敗現(xiàn)象。這需要通過正面引導讓群眾明白,反腐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認識上,從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戰(zhàn)略高度來對待反腐;策略上,先治標后治本,治標為治本贏得時間和空間;路徑上,通過完善監(jiān)督機制、法治機制等,逐步實現(xiàn)制度反腐,鏟除滋生腐敗的土壤。才能取得民眾的信任,才能讓人們自覺自愿而非被動地領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實質。
變革教育理念,提高認同教育的直觀性和趣味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的豐富性、現(xiàn)實情況的復雜性決定了在認同教育中必須突破傳統(tǒng)模式、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和方法,采取靈活多樣的教育手段。首先,承認人們的正當利益需求,把認同教育融入人們自我利益的實現(xiàn)。自我利益的追求和實現(xiàn)是人生追求的重要層面。人們對執(zhí)政黨路線方針的滿意度和認同度,首先取決于其給民眾個人帶來福利的大小,及其對個人追求物質利益所創(chuàng)造的制度環(huán)境的滿意度和認同度。“社會和諧有兩個基本紐帶,一個是現(xiàn)實利益,另一個是價值觀”。①其實,價值觀也屬于個人利益的范疇,不過它屬于精神利益層面。引導人們追求正確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就是引導人們接受、認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利益實現(xiàn)與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潛移默化地融為一體。其次,引導人們正確對待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以追求個人利益的熱情成就公共利益。最后,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增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黨和政府應當率先垂范,通過制度完善等措施減少、避免工作失誤,通過具體政策措施的制定、實施體現(xiàn)出對民眾福利和相關切身利益的關注和提升,同時利用網絡、視頻等新媒體手段推進核心價值觀教育;營造、形成良好的宣傳氛圍,實現(xiàn)寓教于樂,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共同作用,提高社會大眾對媒體傳播的可信度。
(作者單位:鄭州工程技術學院)
【注釋】
①徐金超:《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義》,《人民論壇》,2013年第12期。
責編/王坤娜 美編/楊玲玲